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簡介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是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獨立法人單位,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隸屬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其前身是1955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成立時即設置的醫史研究室和編審室。1971年,醫史研究室和編審室合并為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室。1980年3月19日,衛生部正式批復“建立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1982年5月28日,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正式成立。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的主要職責是研究醫學歷史、中醫文獻(包括存世、亡佚、出土醫藥文獻)、中醫古籍數字化、民族醫學、中醫術語、醫藥文物、民間傳統醫藥、中醫藥文化、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基本形成了“一史三文”(一史,主要指中國醫學史;三文,重點涉及中醫文獻、文物與文化)的研究格局。
目前,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下設黨政辦公室、科研教育辦公室、醫學史研究室、中醫文獻研究室、中醫古籍數字化研究室、民族醫學研究室、術語與工具書研究室、醫藥文物研究室、民間傳統醫藥研究室、中醫藥文化研究室、中國醫史博物館、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史陳列館和《中華醫史雜志》編輯部。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辦公室、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古籍數字化研究中心、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專業委員會、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葛洪研究分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儒醫研究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專業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醫養結合專業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特色診療研究專業委員會及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中醫養生保健分會掛靠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自建所以來,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在馬繼興、李經緯、蔡景峰、余瀛鰲等老一輩中醫醫史文獻專家的帶領下,經過近四十年的不懈開拓,逐步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老、中、青研究團隊,形成了以醫史文獻研究為基礎,以中醫古籍數字化、中醫名詞術語規范化、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和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引領前沿的局面。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先后出版學術著作600余部,發表論文2000余篇,獲得各級獎勵70余項。其中,《中醫大辭典》《神農本草經輯注》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針灸學通史》《百年中醫傳承錄》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醫學通史》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百年中醫史》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中醫藥名詞術語規范研制與推廣的管理”獲中華中醫藥學會政策研究獎;《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獲全國古籍整理優秀圖書二等獎等。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先后承擔并完成國家各級課題100余項,現有各級各類在研課題156項,其中含省部級以上課題35項。2015年以來,連續6年中標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020年,“中國傳統醫學疫情防控史料搜集、整理與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2018年,“四川成都天回鎮漢墓出土醫簡與《黃帝內經》比較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立項;2019年,“《黃帝內經》古音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立項。2019年,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牽頭中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篩選評價與推廣應用機制研究”。2021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啟動科技創新工程,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牽頭組織實施其中中醫史學、中醫文獻學、中醫文化學三個學科的重大攻關項目課題。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史學、中醫文獻學、中醫文化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也是衛生部指定的醫史文獻教育基地。自1978年起開展研究生教育,是全國第一批博士、碩士授權點。2002年開始接受博士后進站工作?,F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0名,碩士研究生導師19名,先后培養博士研究生97名、碩士研究生168名,學位論文獲獎19項。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將聚焦本領域國際、國內重大學術前沿問題,瞄準高水準研究目標,努力推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建設一批權威、完善的基礎支撐平臺,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人才,為中醫藥科研、臨床、教育和廣大民眾提供中醫藥知識服務,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國家戰略提供學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