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召開科技創新工程“中醫藥探源溯流研究”項目調研會
1月5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召開科技創新工程創新能力提升項目“中醫藥探源溯流研究”調研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楊洪軍出席會議,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肖永芝、副所長甄艷參加會議。會議由副所長劉劍鋒主持。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匯報研究方案,基于前期研究基礎和研究目標,從上古中醫藥認知與技術起源、出土文獻的中醫藥理論溯源、中醫藥學與民族醫藥學同源性、中醫藥對外來醫藥文化的吸收融合、先秦秦漢思想與中醫藥思想起源關系5個方面開展研究,旨在從高層次人才、高級別項目、高水平研究著作、高質量研究團隊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的科研創新能力。會議對研究內容逐一進行討論、各業務科室代表充分發表意見建議。
黃璐琦指出,開展中醫藥探源溯流研究,是對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舉措,對于更好地發揮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作用,更加完整地講述中醫歷史,更加系統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發揮以史育人作用,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黃璐琦強調,開展中醫藥探源溯流研究,一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有重大意義的真問題開展研究,揭示中醫發展基本路徑,增強民族自信;二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院內外、行業內外交流,組建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多學科交叉團隊,通過五個研究方向的融匯融合,取得突破性、標志性成果;三要堅持胸懷天下的世界觀,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通過對各民族醫藥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要創發原則,通過全世界傳統醫藥的系統比較,提出民族醫藥、傳統醫藥同根同源標準,牢牢把握學術制高點;五要應和科學,形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公共資源,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六要對標一流學科建設,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醫醫史文獻學,不斷增強在行業內外的影響力。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各科室代表參加會議,院長辦公室負責人,院科創辦工作人員列席會議。